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将极大改善3D打印、电子行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上千个行业的现有产品性能,目前产品已经应用于诸多领域,成倍增强了现有产品性能。”崔建勋说。
专栏导语:为了进一步宣传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以下简称北京“海聚工程”)的实施成效,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与《中关村》杂志于2018年合作策划全年专栏——“海聚新时代”专栏,讲述北京“海聚工程”特聘专家的创新创业故事和用人主体在吸引汇聚海外人才上的经验做法,体现北京“海聚工程”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海外人才来京创新创业指点迷津,为用人主体更好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提供借鉴。
自2010年起,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代表市委、市政府,面向来京创业的留学人员组织“北京市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开办费资助资金”(以下简称“开办费资助”)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3批共1672人获得一次性10万元资助,其中有74人很快入选了北京“海聚工程”,有18人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8年“开办费资助”拟组织3批评审,今年第1批评审刚刚落下帷幕。本期专栏关注2位获得“开办费资助”后又入选北京“海聚工程”的创业者,探寻其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同时,还对孵化出众多优秀海归创业者的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负责人进行了专访,挖掘其孵化经验。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目标而提出的行动纲领。其中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10大产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材料产业可以说是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新材料产业中,纳米材料是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而金属纳米材料则是重中之重。如果把纳米材料比作金字塔的话,金属纳米材料就是金字塔的塔尖。在一个绵绵细雨的早上,我们就来到了复朗施(北京)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公司创始人崔建勋,一位站在纳米材料金字塔尖上的创业者。
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崔建勋出生在一个电子工程世家,父亲是第一代电子元件工程师,从事相关工作40余年。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电子工程技术很感兴趣,年仅15岁就拿到人生第一个专利证书。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看《无线电》、《电子世界》等书籍,还经常尝试动手做一些电子类产品。印象最深的是我有一次做‘触摸小台灯’,拿破纸盒作灯罩、扭上灯泡,关键元件绿瓷瓶还是从废品堆里扒出来的,就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实现了短触控制开关、长握无极调光的功能。” 一次次的尝试使他意识到,动手制作出一些新产品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希望自己未来能开一家公司,制造一些伟大的产品。
因此,在高考填志愿时他直接选择了河北大学的商科,希望学习商业知识,为创业做准备。在大学期间,他也没把自己深爱的电子工程放下,一直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学习和关注。2008年临近大学毕业时,学校有一个到法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崔建勋觉得应该出国去开阔一下眼界,只是跟父亲通了一个简短的电话就踏上了去往法国的路。
初到法国,崔建勋基本的法语都不会说,但他适应力很强,在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法语,甚至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世界500强Alcatel-Lucent研究院(阿尔卡特--朗讯)工作。而这个意外的机会竟让他与纳米材料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他所在的是新材料事业部,这让他接触到许多相关产品和技术,特别是金属纳米材料让他觉得在未来一定会出现革命性的产品。因此,在Alcatel-Lucent研究院他一边有计划地体验相关工作来积累经验,一边学习相关技术。4年时间,他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掌握了金属纳米材料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
回国,带着梦想起航
当被问到自己在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得心应手、待遇丰厚,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回国创业时,崔建勋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华人聚会上,有位在法国工作生活多年,已成为法国中产阶级的前辈告诉我,他总觉得在法国人生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准备回国创业以更好发挥自身价值,报效祖国。”
这次与前辈的聊天对他触动很大,当时他在法国已生活了4年,按照法国政策规定,满5年就可以申请绿卡并有机会入法籍。他问自己:“难道我也要像前辈一样,人近中年才回国吗?”想到这里,他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2012年底,崔建勋带着4年攒下的全部积蓄300多万元人民币单枪匹马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2013年8月,他创立了复朗施(北京)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新型纳米材料制备及产业应用。这一年,他只有28岁。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他一个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自己有技术也有资金,那就尽快启动起来。”但他并不是闭门造车,借着2014年兴起的“双创”浪潮,他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展会、创业大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搭建了核心团队。
“我们团队的一位核心成员就是我参加培训的老师,他讲到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要面对商业化和资本化,这句话深深地点醒了我。课下我找到老师,向他讲述了公司现状,并请他帮忙对公司发展提建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保持了很好的联系,后来这位老师成为了我们的合伙人,负责公司资本规划。”
更让崔建勋受益匪浅的是各类创业大赛。在他看来,比赛是学习和展示最好的机会。“因为这些活动邀请了各行业非常了不起的专家、学者,让我们能够接触到多方面的资源,包括资金、合作伙伴、客户等等。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产品定位,更加科学地做出战略规划。”
虽然对于他来说,比赛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他的参赛成绩却着实亮眼。2015年,他参加了北京市发改委举办的“节能环保低碳创业大赛”并获得第一名,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创业大赛。此后,他还获得了首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全国第一名。2017年年底,他和团队又获得了“中关村前沿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第一名,而他们的竞争对手不乏实力雄厚的独角兽企业。
技术,助力中国制造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掌握核心技术并构建了合理的商业模式分不开。在他看来,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短板,许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新材料本身,而忽略了材料制造设备的研究。这就好比只关注“蛋”,而忽略了产蛋的“鸡”。
在纳米材料中,金属纳米材料的制造难度最高、应用最广、产品附加值最大。所以,目前许多尖端金属纳米材料的生产仍然掌握在西方企业手中,中国需要花高价进口。长此以往,在金属纳米材料上也将会出现芯片一样被人“卡脖子”的现象。
因此,回国以后他首先启动的就是对金属纳米材料生产设备的研发。2016年,在他的带领下,世界第一台达到工业稳定量产的新型纳米材料原理样机自主研发完成。与以往运用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不同,这台设备采用物理方法,不仅生产过程对环境零污染,而且资源利用率更是达到95%以上,由它生产的纳米材料净度高、纯度高、成本低、种类多,生产效率也比国内外同行企业提升几十倍。
但这样一台纳米材料装备需要投入的研发资金是巨大的,而且一家小公司生产的纳米材料是否能得到外界的认可,崔建勋心中也在打鼓。
“我记得当时300万启动资金在设备研发阶段很快就用完了,于是我申请了北京市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开办费,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是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激励,顿时有种找到组织、雪中送炭的感觉。拿到钱后,我立刻把它全部投入于突破技术瓶颈。”
复朗施的产品目前还没有完全展开市场推广,但是它的产品已经供不应求。“我们生产的高纯度金属纳米粉,只需要少量添加就可以极大改善产品传统性能。比如目前最前沿的柔性显示屏与超级电池,在制造过程中就需要大量使用金属纳米材料。”
而这些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涉及3D打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上千个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因此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崔建勋希望最终能把复朗施打造成一家像英特尔一样的平台型企业,为各行业“赋能”。
而对于公司的商业模式,崔建勋心中也有十分清晰的规划。这离不开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时对其商业模式的观察。
“许多500强企业都是采取‘三步走’的盈利模式先做出技术先进、性能**的装备,初期只卖装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保持3至5年的稳定收入;当产品利润低至30%到40%时,开始卖装备,又是一笔高额利润;最后一步是卖技术,也就是专利授权。”
崔建勋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在规划公司的发展,因此目前复朗施销售的只是纳米材料,待研发出更先进的新一代纳米材料生产设备后再卖上一代设备,最后再对其他企业进行专利授权。
正是依靠着先进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崔建勋的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6年公司挂牌北京“新四板”,2017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其本人也于2015年入选北京“海聚工程”,成为北京市特聘专家。
对于中国打造制造强国,崔建勋充满期待,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希望国家可以通过调整税收、优化补贴等方式来更大力度扶持《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点行业,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从而引导资本、人才向这些行业集聚。
“制造强国的建设,新材料一定要跟上,不能借鸡生蛋,让人家卡着脖子。而在制造业中,设备是命脉,我们自主研制的设备可以不是最先进的,但是一定要拥有研制能力。在这方面,一定不能只注重短期效益,要做长期、大量的投入。”
新闻内容来源于网络